必威在线网址 組織開展黨史和科學家精神專題學習暨2021年黨務和管理骨幹黨性教育實踐活動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為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管理支撐部門中層骨幹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提升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5月17-21日,必威在线网址 黨委組織20餘名黨務和管理骨幹赴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黨校(鄧稼先幹部學院)開展了以“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牢記科技報國使命”為主題的黨史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實踐活動。

  動物所黨委高度重視,黨委會專題研究確定教育實踐活動方案,並於5月11日召開全體參訓學員參加的教育實踐活動動員部署會。黨委書記聶常虹同誌在會上指出,本次教育實踐活動是動物所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傳承老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關鍵環節,也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管理支撐部門骨幹黨性修養的務實措施。聶常虹要求,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刻認識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將理論學習與科研實際相結合,學習黨史、傳承精神、聯係實際、觀照現實;要在體驗教學活動中近距離感悟“兩彈一星”精神,以鄧稼先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為榜樣和標準,查找自身在黨性修養、科研創新和服務保障等方麵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真正提升思想認識,轉變工作作風,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講紀律守規矩,團結協作,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要求,積極維護中科院、動物所良好形象。5月17日,在全體參訓人員啟程赴四川綿陽之時,聶常虹同誌專程為學習班授旗送行。

  5月18日,教育實踐活動開班儀式在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黨校(鄧稼先幹部學院)舉行。中物院黨校(鄧稼先幹部學院)常務副校長範植開出席並致辭,介紹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曆史沿革,簡要講述了鄧稼先、王淦昌、於敏等著名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在中物院、“兩彈城”隱姓埋名,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動人事跡,闡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動物所教育實踐活動領隊、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俊成在開班式上講話,對中物院黨校(鄧稼先幹部學院)的精心組織和熱情保障表示衷心感謝。他要求,參加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體同誌要靜下心來深入學習黨的曆史,深刻感悟“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大力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對標踐行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進一步錘煉自身黨性修養。開班式上,範植開同誌代表中物院黨校向動物所專題學習班授班旗,教育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參訓同誌認真學習了《鑄國防基石 做民族脊梁:核武器的發展狀況》《親曆者說:參加早期核武器研製的曆史回顧》《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之路》《挺起民族脊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中物院科技創新》等多個專題報告,詳細學習了解中國兩彈研製曆史背景、攻關過程、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每個細節無不展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科學求實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同時,通過80多歲高齡老科學家的深情講述和年輕黨史專家的激情講授,大家對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不計得失的偉大精神有了更全麵深入的認識,對創新能力和國家命運的關係有了更深刻準確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解放道路有了更全麵理性的認識。

  專題學習班還充分利用中國“兩彈城”和四川綿陽地區獨特的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現場體驗與互動教學。

  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通過一塊塊展板、一件件實物和一段段視頻資料,參訓同誌係統全麵了解了新中國初期,為了對抗美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毛澤東主席做出“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出原子彈”的重大決策。在一大批科學家的艱苦努力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此後,在一代又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我國的原子能研究和核武器研製突飛猛進不斷超越。參訓同誌再一次深刻認識到,無論在國內經濟艱苦時期還是在國際環境緊張條件下,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開辟出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自立自強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彰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

  在“中國兩彈城”,參訓同誌在兩彈曆程館、中國兩彈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防空洞開展實地體驗學習,身臨其境感受以鄧稼先、王淦昌、於敏、彭桓武等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毅然放棄國外優渥待遇紮根祖國偏遠山區,“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在鄧稼先故居前,參訓同誌聆聽著鄧稼先的感人故事,凝視著簡陋的辦公生活條件,深刻感悟到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和人民的科技事業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在鄧稼先銅像前,參訓人員敬獻花籃表達了對“兩彈元勳”科學家的崇高敬意,同誌們麵對鮮紅的黨旗,高高舉起右拳,表情肅穆精神昂然地再一次重溫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在北川紅軍長征紀念館,參訓同誌深入學習了紅軍開始長征時紅四方麵軍在北川百裏峽穀打響的千佛山戰役曆史。珍貴的紅軍石刻、宣傳標語、作戰武器、犧牲烈士牆等革命文物,以及當地紅軍後代的講解,把參訓同誌的思緒帶回了八十多年前紅軍在北川的崢嶸歲月,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到了長征精神蘊含的“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偉大內涵。

  汶川5·12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救援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北川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走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街道上,滿目蒼夷,望著毀損的住宅、倒塌的商店、被掩埋的學校,看著一塊塊遇難人員祭奠牌,與前來祭奠的遇難者親屬擦肩而過,大家心情無比沉重壓抑。駐足刻有“深切緬懷5·12特大地震遇難同胞”紀念碑前,當得知有一位母親13年來都會給她遇難的孩子寫信懸掛在掩埋孩子的山上時,許多參訓同誌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參訓同誌深刻感受到了黨中央在抗震救災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帶領全國人民鑄就“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光輝曆程。一幅幅現場照片、一件件損毀實物、一段段3D影像,讓大家猶如置身於那場曠世災難當中;一份份中央救援指導文件、一件件救災工具器材讓大家感受到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感人場景,當走到災後重建展區,看到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各地大力支援下,受災地區科學重建創造奇跡,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後,新時代的災區人民在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鑄造時代豐碑的奮鬥場景,看到災區人民寫下的“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人民子弟兵好”等一幅幅標語前時,對理想信念的強烈認同感油然而生,更加堅定了對社會主義製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為加強學、思、悟、用相結合,利用教育實踐活動期間的晚上時間,分別舉辦了動物所2021年上半年黨建工作交流會和學習研討座談。

  在2021年上半年黨建工作交流會上,教育實踐活動領隊、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俊成為參訓人員講授黨史黨課,帶領大家共同學習了社會主義革命史。參訓的黨總支/支部書記就2021年上半年總支/支部常規和特色工作做了全麵總結,並紛紛表示,將結合本次教育實踐活動完善下半年工作計劃,不斷加強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不斷推進落實各項科研管理任務。管理支撐部門黨總支還專門就研究所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活動進行了詳細說明和安排。黨群工作部根據上級黨組織工作部署,對各黨總支/支部下半年工作提出了目標和要求。

  在研討座談環節,參訓同誌結合專題報告、實景教學等內容,充分發表學習體會,氣氛緊張熱烈。大家一致認為,本次活動緊緊圍繞共產黨人精神譜係展開,通過生動詳實、引人入勝的講座、沉浸式情感式的體驗參觀,不僅對黨史知識有了更係統的了解,更對兩彈一星精神、長征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也更加清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關鍵課題的重大意義。大家紛紛表示,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充分汲取黨史學習營養劑,帶領黨支部和部門同誌不斷發揚愛國奉獻、求實創新的兩彈一星精神,傳承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的長征精神,光大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的抗震救災精神,把滿腔的熱忱播撒在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

  為期四天的黨性教育實踐活動安排緊湊、內容飽滿,紅色曆史昭示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給予全體參訓同誌一次意義深刻的思想洗禮,無一不對革命前輩投以無限敬意,並表示對前輩最好的報答是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要把老一輩革命家、科學家艱苦奮鬥的風範和精神融入到本職工作中,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紮紮實實的行動,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提升時代責任感使命感,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本次實踐活動將“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專業化能力提升與黨性教育相結合、理性思考與感性教育相結合,探索了具有動物所特色的黨性教育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百年風雨,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攻堅克難,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飛躍。新時代,動物所人繼續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精神,共同繼承共產黨人偉大的精神譜係,在建設科技強國和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教育實踐活動動員部署會

聶常虹同誌專程為學習班授旗送行

中物院黨校(鄧稼先幹部學院)常務副校長範植開出席開班儀式並致辭

動物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俊成在開班式上講話

範植開同誌代表中物院黨校向動物所專題學習班授班旗

室內教學活動

參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

在鄧稼先故居前重溫入黨誓詞

舉辦動物所2021年上半年黨建工作交流會

分組討論

必威在线网址 組織開展黨史和科學家精神專題學習活動

 

關於我們
聯係我們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
郵  編:100101
電子郵件:ioz@ioz.ac.cn
電  話:+86-10-64807098
傳  真:+86-10-64807099
友情鏈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