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關紅團隊合作發表基於共生微生物和基因驅動技術的蚊媒疾病防控綜述
由蚊蟲傳播的疾病,如登革熱和瘧疾等,對全球健康構成了重大威脅。目前化學防控策略效果僅中等有效,長期使用易造成抗藥性。因此,亟需探索新的蚊媒疾病防控新策略,以減少蚊媒疾病的傳播風險。基因驅動和共生微生物技術是兩種很有潛力的蚊媒疾病防控策略。
2024年10月1日,必威精装版app西汉姆联 王關紅團隊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上發表題為“Gene Drive and Symbiont Technologies for Control of Mosquito-Borne Diseases ”的綜述,係統總結了基於基因驅動和共生菌技術的蚊媒疾病防控策略研究進展,為蚊媒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深入探討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從基因驅動和共生微生物技術兩方麵探討了蚊媒疾病防控的策略。首先,係統總結了利用天然和工程共生微生物防控蚊媒疾病,細菌、真菌和病毒會影響蚊子的繁殖,減少蚊蟲壽命,並阻止病原體的傳播。基於沃爾巴克氏菌的內共生方法適度有效,但需要大規模的飼養和準確的性別分類。其次,回顧了基因驅動技術用於蚊媒疾病防控,改變蚊蟲基因進而抑製種群。最後,總結了基因驅動和共生體技術的最新發展,並討論了兩種策略的各自優劣。
王關紅研究員為本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墨爾本大學Ary Hoffmann教授和北京大學Jackson Champer助理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annualreviews.org/content/journals/10.1146/annurev-ento-012424-011039

圖1 共生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蚊蟲防控策略
在麵對日益嚴峻的全球人口老齡化挑戰之際,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研究已成為科學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它涉及從分子到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生物體層麵的多維變化。
新生或新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s, DNMs)指的是在父母生殖細胞或受精卵中,由於DNA複製(“複製驅動型”)或DNA損傷修複(“損傷誘導型”)自發產生並遺傳給子代的突變。它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原材料”,也是許...
自閉症譜係障礙(ASD)是一種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神經發育疾病,其核心症狀包括社交障礙和重複刻板行為。近年來,研究表明ASD患者的胃腸道功能異常尤為顯著。脂質在神經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且在ASD的...

